6月21日至23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故事卷编纂工作会在沈阳召开。会议由《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辽宁大学承办。《大系》故事专家组部分成员,2018年故事示范卷主编、负责人,2019年故事申报卷主编、负责人,故事讲述家以及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等42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民协副主席、《大系》故事专家组组长万建中教授主持。
万建中首先介绍了《大系》故事卷的工作进度、工作机制、编纂特色,强调《大系》不是纯粹的作品集,而应该注重语境、呈现最新学术成果和学术理念,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色。
故事专家组副组长江帆教授提出,每位参与《大系》出版工程的同志实际上都参与了一次大型的知识生产过程,这与20世纪80年代“三套集成”编纂工作时完全不一样。在故事编纂过程当中,故事的选稿体现了我们当下对民间文学审美的认知,带有知识生产的色彩。
实施《大系》出版工程,是因为民间生活的语境断裂了,20纪80年代,这种语境还存在,故事不需要上下文也能够被理解。短短几十年过去,民间生活的语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当下拿出地方的民间故事文本,不把背景、上下文交代出来的话,大家就都看不明白。《大系》的文本是全要素文本,是带着上下文的文本,要把地方性知识保存下来,要编出地方特色,要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性知识的本质,给后世的读者留下带有地方语境的读本。这个过程体现了当下对民间文学的见识和认知,对参与编纂的人要求很高,涉及到每个人对民间文学的认知。
故事专家组成员漆凌云副教授结合湖南卷的编纂工作指出,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故事搜集整理资料也非常有价值,需要予以重视。同时,要重视与故事有关的人的活动,尤其是要运用好县卷本资料。在文本记录中要立体化呈现,要把讲述者的现场感、讲述者和听众的互动呈现出来。《大系》是文化传承,可以发动大学生参与到采录过程中去。
故事专家组成员隋丽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立体化的呈现不仅是文本的呈现,也包括音视频的呈现。这种听觉和视觉的综合呈现更有直观性,更能体现故事的立体化特点和真实的讲述语境。在进行故事采录过程当中,不仅要发动大学生的力量,还要发动社会力量来进行搜集采录。各省市民协可以通过“发现民间故事”等活动来进行征集。
会上,河南故事卷总顾问乔台山、平顶山故事卷执行主编郭伟宁、副主编石随欣,山西卷主编臧云翔,上海卷副主编石圆圆,宁夏卷主编徐娟梅等示范卷的编撰人员也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心得。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王素珍介绍了在编辑《大系》书稿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
故事卷的主编们还就一些困惑的问题与万建中教授和江帆教授进行了互动和沟通。
互动环节结束之后,会议特别安排了两位故事家——国家级非遗项目古渔雁故事传承人刘则亭、辽东满族故事家黄振华进行现场讲述。
辽宁故事家、古渔雁故事传承人刘则亭现场讲故事
辽宁故事家黄振华现场讲故事
结合故事家的讲述情况,江帆教授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指导大家实际演练如何记录故事、如何写附记。江帆教授强调,请故事家来是想用生动的事例让大家理解,口头讲述和文字讲述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用附记来补充场景。万建中教授结合各位发言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故事卷下一步编纂工作的部署。
与会人员合影
文/王素珍、张甜
图片/张礼敏、闫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