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资讯>文艺界>正文
文艺界LITERATURE & ART
精益求精志“野语”传承创新立鸿篇——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河北卷》
发布时间:2019-12-25 作者: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TIT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河北卷》 (以下简称《谚语·河北卷》 ) ,经过河北省编委会两年艰苦的努力,已正式出版,并成为之后各省卷本和分卷本编写的良好示范和重要参照。

  本次《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编写工作,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三套集成” (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 《中国谚语集成》 )的编写工作一脉相承。 “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将中国民间文学界全体动员起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在后来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长城” 。以《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以下简称《河北谚语集成》 )的编纂工作为例,当年的普查工作覆盖了河北省140多个县,搜集了近百万条谚语,工程浩大、涉及面广,充分包容了河北省境内流传的各类古今谚语。但由于篇幅所限,最后能被普通读者见到的只是省卷本中所选入的两万多条。而且,限于当时的体例,这些谚语大都只以词条的形式被记录,缺乏与语言运用相关的背景及意涵的介绍。这些现象在其他省份的编纂工作中也同样存在,是普遍性的问题。

  随着民间文学的学术开拓和人们对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加深,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天《谚语·河北卷》的编纂中得到修正。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工作手册》 (以下简称《工作手册》 )中,还给这项编纂工作进一步增加了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以及促进学术研究的任务。在本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创新的理念得到了明显贯彻。

  《河北谚语集成》出版于1992年,距现在已有近30年的时间。这些年里,谚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工作手册》中,就根据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了自然谚语、农谚、行业谚语等八大类别。而《河北谚语集成》曾将收录谚语分为事理谚、修养谚、社交谚等十大类。《谚语·河北卷》吸收了两种分类标准的长处,在继续保留“十大类别”数量的同时,把原来的工商谚调整为行业谚,同时根据谚语在民众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性,在顺序和数量方面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分为风土、自然、农副、行业、文教、事理、修养、社交、时政、生活等10类。

  在编写《河北谚语集成》时,编著者曾经有这样的认识:河北属于北方方言区,语言接近普通话。因此,大多数谚条未加注释。即便有注释,也只是做了简单说明。但是随着民间文学研究的深入,学术界逐渐认识到,谚语在讲述环境中不是孤立和单一的,它在语境中既有强烈的说理性功能,也和其他口头文学体裁存在着互文性。 《工作手册》就指出:“谚语不仅是一种文学的形式,而且还是一种综合的、活的文化现象,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也即应用中才能体现出其意义的完整性……在对谚语作品进行收录和编纂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说明它在口头或书面交流过程中的应用情况。 ”因而《谚语·河北卷》逐条作了注解。如风土谚中的“城县”编记载有关于保定城区方域的谚语: “南有荆,北有丁,东有三羊不吃草,西有二鸡不打鸣” 。这则谚语如果不交代它的意指和语境,对于不在保定居住的读者就很难理解。 《河北谚语集成》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但仅对“荆”“丁”“羊”“鸡”的意指作了说明,而《谚语·河北卷》则作了更为详尽的介绍。如

  “南有荆”指保定古城墙南段布满了荆条:“传说,当年保定南城墙交由易县百姓修筑,但清苑县(保定近郊县)不让用土,于是易县百姓就用毛驴从易县运土。因运来的土中夹杂有荆条根,筑成墙后就长出了荆条。 ” “北有丁”指北段城墙有修城时留下的“丁”字状标记;“三羊”“二鸡”指保定市郊外带“阳” (谐音“羊” )字和带“汲” (谐音“鸡” )字的几个村庄。增补与这则谚语相关的传说,既能使读者了解保定古城的布局,也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保定建城的历史记忆,同时亦有利于“保定古城墙”这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的开展。

  《谚语·河北卷》对词条的解释突出了地方特色,如在风土谚的“物产”和行业谚的“工交”类中,就介绍了与河北历史上邢窑、定窑、磁州窑、恒州窑四大古瓷窑相关的谚语,并就它们的历史沿革、生产生活价值、审美特色作了详细说明,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先进的手工技艺的好奇心。河北是地方戏曲、曲艺大省,过去很多剧种、小戏都是口传心授,要害之处往往被艺人以谚语的形式精炼总结,而观众的鉴赏和评价也常用谚语来表达。这些短小精悍的语言形式在过去很多曲艺志书中未必记载,但对我们了解传统曲艺的表演与接受有很大帮助。 《谚语·河北卷》在这方面也起到了拾遗和补充的作用。

  《谚语·河北卷》在已搜集的谚语中进一步精挑细选,总量控制在万余条。这是因为本次《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编纂工作还伴随有数据库建设和普及读本撰写的工作。因此,读者在阅读完此书之后,还可以调看未来所建设的数据库,翻阅普及本,进一步了解河北谚语的情况。

  《河北谚语集成》在编辑的时候,聚集了武占坤、王占福、郑一民、焦茂林等著名语言学者和民间文艺专家。这些出自河北大学的学者严谨勤勉,克服了许多困难,编出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集成。而这次《谚语·河北卷》编委会编纂团队的主体同样来自河北大学,我们也希望他们的这部著作能够像前辈那样,同样获得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谚语”组专家)

热门标签:
好书推荐
  •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作者:叶朗

    简介:一个有高远精神追求的人,相信世界上有神圣价值的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价值并在灵魂深处分享这种神圣性。本书由此探讨中华文明的精神传统和当代复兴、中国美学的传承和“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思考中国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强调人文教育、美育的迫切性。

  •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作者:向勇

    简介:本书作者力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种阶段性的学术总结,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理论范式。这里收录的文章既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进人新常态之后的理论上的自觉回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作者:顾春芳

    简介:本书主要研究戏剧和电影的意象生成,所选的三十余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是对中国美学在当代艺术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的自觉和推进。

  •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道新

    简介:本书通过具体的电影史研究和电影批评实践,在对民国电影、冷战电影与跨国电影,特别是对中外电影史学予以论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作者:陈旭光

    简介:本书较为全面地汇聚了作者在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艺术史、艺术批评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多个艺术门类批评前沿实践的丰富内容​,展现出艺术理性思考的深度、艺术批评实践的力度,以及对“艺境无涯”境界的向往之情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