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中国文艺家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图书>文学>正文
图书BOOKS
  • 生死涅槃——“803”鲁甸抗震救灾记
生死涅槃——“803”鲁甸抗震救灾记

生死涅槃——“803”鲁甸抗震救灾记

本书是长篇纪实文学。描述了昭通鲁甸龙头山“8·03”地震发生后,近万名解放军、武警官兵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昭通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是生力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近万名志愿者,生机勃勃,活跃在抗震救灾的各个方面。所有救援者众志成城、心连心、手拉手,谱写了太多、太多惊风雨,泣鬼神的动人故事。昭通各族人民人心所向,精神相依,感人至深。医务人员殚精竭虑、日夜奋战、抢救伤员,演衍了一幕幕生死涅槃的故事,更为可贵的是大灾之后无大疫。云南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行动,领导全省各族人民,奋力抗震救灾,从而战胜灾难,夺取了最后胜利。作者在恢复重建工作没有完全落实的灾情发生的3个月不到的时间,完成了此书的创作,令在这片热土上工作的领导和群众十分敬重。为此,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祖林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邵通市委书记刘建华,分别为本书题写《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担当》和《生死涅槃 浴火重生》的序言,传达出直面灾难、直面生死、超越小我、浴火重生的民族精神。
  • 作 者:曾令云 了解作者详情
  • 出版日期:2015-04-01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059-9776-9
  • 价 格:46元
在线购买 收 藏
图书详情

图书简介

本书是长篇纪实文学。描述了昭通鲁甸龙头山“8·03”地震发生后,近万名解放军、武警官兵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昭通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是生力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近万名志愿者,生机勃勃,活跃在抗震救灾的各个方面。所有救援者众志成城、心连心、手拉手,谱写了太多、太多惊风雨,泣鬼神的动人故事。昭通各族人民人心所向,精神相依,感人至深。医务人员殚精竭虑、日夜奋战、抢救伤员,演衍了一幕幕生死涅槃的故事,更为可贵的是大灾之后无大疫。云南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行动,领导全省各族人民,奋力抗震救灾,从而战胜灾难,夺取了最后胜利。作者在恢复重建工作没有完全落实的灾情发生的3个月不到的时间,完成了此书的创作,令在这片热土上工作的领导和群众十分敬重。为此,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祖林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邵通市委书记刘建华,分别为本书题写《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担当》和《生死涅槃 浴火重生》的序言,传达出直面灾难、直面生死、超越小我、浴火重生的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曾令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昭通文学研究院院长。

曾任昭通市委巡视员、昭通地委委员、地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昭通市文联主席、昭通师专和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文学创作纯属业余爱好,已出版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和电视剧剧本二十多部,逾一千六百万字。其中八部长篇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在入藏证书上写道:先生的《姜亮夫》等八部著作,已由我馆珍藏,并将传之永久,感谢先生为中国文学千秋事业所作的贡献。

《生死涅槃》为第七部长篇纪实文学。

 

 

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序一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张祖林


昭通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那里有许多让我魂牵梦萦,难以忘怀的亲人、师长、同学、朋友和同事。我曾在昭阳区小龙洞乡插队当过知青,在原昭通地区转播台工作过。令云先生曾经辅导过我高考的学业,时间长达半年,应该说是我的老师,但他从来不摆老师的架子,常常以兄弟、朋友的关系平等相待,多年来我们亦师亦友,相处甚为融洽。令云先生出身于贫寒的裁缝家庭,经历过家徒四壁、生计窘迫、艰苦困顿、备受磨难的日子,他当过木匠、漆匠,学过中医、裁缝和厨艺,这样的经历不仅没有让他沉沦,反而使他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看清了人情的冷暖,加深了人生的思考,激发了生活的热爱。凭着他不懈的努力、执着的追求、务实的精神和较强的能力,先后做过山区小学教师、中学校长、高校党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部长、市文联主席、市委巡视员等职,是一个从政多年,在多个领导岗位工作过的人,可谓经历丰富、积累深厚。而他又是一个视文学为生命的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积累,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奋发向上的意志品格,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所以他在多岗位从政的同时,写下了《龙卢演义》《浮世幻影》《姜亮夫》《罗炳辉》《豆沙关》《李家花园》《云兴街》等十多部长篇小说,加上其他报告文学、影视剧本等文本,已达二十多部,是在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力的昭通作家群中,出版长篇著作最多的作家。他以长篇叙事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书写了昭通的历史与现实。他的作品汇聚起来,犹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一般,是我们了解20世纪昭通社会生活及历史风俗的一架显微镜,是我们把昭通人物的一个最佳途径。

 

因组织安排和工作需要,我离开昭通,辗转到其他多个地方工作。因各自都工作繁忙,令云先生和我联系少了些。但对令云先生的作品,我依然持续不断地关注着。从他的作品中和时有时无的联系中,我还是了解令云先生工作上和创作上的情况。

 

201483日,昭通鲁甸发生了6.5级破坏性极强的地震,给灾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我曾多次前往灾区检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和看望慰问干部群众。现在离地震时间才三个多月,大家都还在忙于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和其他工作,令云先生突然捧来厚厚一沓书稿,说是写鲁甸地震的长篇纪实文学,要我为其写序。多年来,令云先生热诚地挚爱着昭通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出如此多的作品,特别是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每年都要写出一部两部长篇作品,尤其令我敬重。由此,要为他的这本书作序,我心怀忐忑。但我们既然相识相知了这么多年,加之作为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对于这次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及其间发生的种种感人之事又算是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有着许多复杂而真切的感受。由是于情于理我便欣然应允了。

 

“写作,是我生命的一种活法。喜欢它,生命就是充实的。只要还能拿得动笔,我就要为生我、养我的昭通竭尽所能,直到生命的最后。”令云先生曾如是说他的文学创作与他文学创作中的昭通。令云先生爱着文学,爱着昭通,爱着昭通的父老乡亲,从领导岗位退休下来后,他同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而不休,壮心不已,他写《小草坝》,写《豆沙关》,写《乐马厂》,写《龙氏家祠》,写《兴云街》……似乎要将昭通大山里的一处处值得往外推荐的历史人文、趣闻轶事、掌故风物都推荐出来。令云先生的创作,重点关注于昭通历史上的重大题材,也倾心于昭通本土的“大人物”,这是他创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同时,他也写昭通正在进行的重大事件,如多年前写的《天堑飞虹》以及后来的《溪洛渡》《安得广厦千万间》《群星璀璨》登,现在,他又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了这部关于鲁甸地震的纪实文学《生死涅槃》。令云先生是一个热心人,8·03鲁甸地震发生之后,他拿出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兴云街》《李家花园》和《豆沙关》,参加昭通市文联组织的昭通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艺拍活动,三部作品拍得28800元,全部捐给灾区。面对这场灾难,他一边用自己的方式为灾区尽力,奉献爱心,一边深入灾区,深入抗震救灾前线进行采访,第一时间写出了散文《虔诚地为死难者是送行》,又通过大量的采访,缜密耳朵思考,再经过一个又一个夜以继日的写作,再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用他强烈的感情,有力的笔触,并融入他对社会、历史、人生、人性、自然等等方面的思考,写下了这部数十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

 

鲁甸地震震级大、震源浅、灾区人口密集,且灾区房屋抗震性能差,是云南省2000年以来最大的地震,震中又地质复杂,山高谷深,陡峭险峻,山体破碎,余震不断,加之雨季降水影响,造成山体严重崩塌、滑坡及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甚至在牛栏江上还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地震造成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房屋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房屋一般损坏;灾区交通、电力、通讯全面中断……这些,都给抗震救灾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给面对灾难的中国救援力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8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及时率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鲁甸地震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率领工作组火速赶赴灾区。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公安民警等迅速出动,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救援。各兄弟省份、各种慈善公益组织、各类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这是一场自然灾难的降临,而在这场自然灾难中,也展现了中国抗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谢樵、夏大猛、梁龙洲、缪方洲、周清顺、杨洪仟等英勇牺牲了,他们的牺牲,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之后的又一种悲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坚决取得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更大力量。无论路有多难、山有多险,我们的救援人员、救灾物资、爱心捐款,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我们的各级干部群众与灾民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在废墟上凝聚起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伟大力量。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中华儿女以不同方式传递着人间真情,演绎了一场场感人肺腑的人间大爱,弹奏了一曲曲同舟共济的救援进行曲。

 

地震震垮的是灾区的房屋,震不跨的,是我们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精神,是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心怀!

 

鲁甸地震发生后,令云先生用他手中那支写出逾千万字作品的笔,以泪为墨,饱含深情地记录下这场灾难和中国人在这场灾难中的救援。倒下的是房屋,而挺起的,是中国人的脊 梁。令云先生这部作品所展示的,正是一个这样过程。房屋的倒塌,是因为灾难的降临,而脊梁的挺起,却是我们直面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只有挺起这脊梁,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复兴之路上,走的更稳更快,才能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一个作家的作品,不只是物质存在,而更是精神存在。令云先生的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为8·03鲁甸地震记下了一份最真挚的文字,为我们这个民族在地震面前抗震救灾中的生命 力、凝聚力唱出了一曲高歌。写这样的作品,需要的是一个作家的良知、责任与担当。昭通作家群历来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家群,他们一直以来,都在为着那块土地上的人民而写作。令云先生说:“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就如得了老年痴呆症一样;一座城市失去记忆,失去属于他的文化符号,那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死去》。”基于这样的思考,这样的认识,所以他用自己的良知、责任和担当,写出了《兴云街》等一系列作品,写这些作品,他是“想最后抓住历史的尘埃,留下历史的印记,为我们现代化建设奠定厚重的文化基石,为我们的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部关于鲁甸地震的报告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记忆,是这次地震的发生,地震发生后的救援,以及灾后恢复重建过程;财富,记忆本身就是财富,经验教训的总结本身就是财富,何况还有这种直面灾难,挺起脊梁的精神!

 

对于这次地震,需要我们记住的,以及需要我们弘扬的,都已尽在令云先生的这部作品了,我们要感谢令云先生写出这部书,我们也要为一个作家的这种责任和担当而感到自豪、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015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同时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为人民写作。令云先生的这部纪实文学,就是这样的写作。

希望我们的作家们,谨记为人民写作的这一条主旨。

 

是为序。

 

 

生死涅槃浴火重生

序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 刘建华


磅礴乌蒙、神奇昭通。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片土地灾害频发、苦难深重。在云南的赈灾史上,昭通的自然灾害发生率一直位居前列,无灾不成年成了昭通真实的写照。 我在来昭通工作之前,特别是在省直部门工作期间,就多次因抗灾救灾而认识昭通、了解昭通。201012月我奉调昭通工作之后,作为600万乌蒙儿女中的一员,四年来,历经了旱灾、 洪涝、冰雹、地震、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与昭通各族人民一起亲历了一次次的苦痛、艰辛和抗争;同时,作为昭通的党政主要领导,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抗灾救灾的过程中,也见证了一场场灾害来临时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奋勇抗灾的感人场 景。因自小喜爱写诗填词,每有感触,往往借用诗词来记录历程、抒发情怀,以情明志,鞭笞激励自己。四年多来,我写下了《昭通大旱——调寄阮郎归》《昭通大涝——调寄关河令》《彝良“9·7”地震——调寄凤箫吟》《学童殇——调寄采桑子》…… 这些作品,都是在历经灾难和抗灾救灾过程中的切身感受,有痛恨灾害肆虐残暴的、有感慨生命脆弱的、有表达勇往直前战胜灾难坚定意志的……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灾难,感伤之余、悲极赋词。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灾难,昭通饱经沧桑,坚韧不拔地与宿命抗争,绝地奋起、浴火重生。

 

201483日,一场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的6.5级地震突然袭来,灾情殃及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顷刻之间,大地震颤、山石迸派、房屋垮塌、交通损毁、通讯中断、生命消陨。地震造成昭通95万多人受灾、605人遇难、10多万间民房倒塌,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子一个村整体被垮塌的山体彻底掩埋,牛栏江因山体大面积崩塌堵塞河 道造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难处置的堰塞湖,地震抢险救援困难重重、险情不断。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情系灾区,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率国务院工作组亲临灾区一线视察灾情、     看望慰问灾区人民群众、指导抗震救灾;解放军总部首长赶赴灾区坐镇指挥,解放军、武警官兵闻令而动,紧急驰援,短时间内上万官兵挺进灾区展开救援;国家相关部委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昼夜兼程赶赴灾区,当晚就在震中龙头山镇建立指挥部,带领灾区各级干部群众抗震救灾。华夏儿女心手相牵,以不同方式传递着人间大爱。面对灾区物资短缺、道路中断的严酷现实,以及余震不断、次生灾害频繁发生、残垣断壁 随时可能倒塌的重重危险,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冲锋在前,医疗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新闻工作者奋战一线;广大爱心人士、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聚焦灾区、倾情奉献。从个人到企业,从机关部门到社会团体, 从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到海外侨胞,无论路有多难、山有多险,一批批救援人员,一车车救灾物资,一笔笔爱心捐款,汇聚成爱的长河,源源不绝涌向灾区。

 

昭通党政军及有关部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调集全市各种力量迅速汇聚灾区抗震救灾,我和纪华市长带领相关同志,在灾后两个小时左右就到达灾区震中龙头山 镇,并坚守地震核心区。灾区的日日夜夜,其间的甘苦和经历 的很多人和事,让人百感交集,难以言表。我写下了《鲁甸奋笔——调寄陌上花》: “秋雨凄凄,地动山摇,天愁云低。大灾夺命,金江呜咽饮泣。亲人栖惶满脸泪,哀声此伏彼起。举目皆瓦砾,苍生魂去,悲风来袭。灾情火样急,主席决断,号令上万兵力;总理疾行,运筹帷幄灾区。风雨同舟生死共,将士舍身忘己。阴霾终散尽,雨后放晴,彩虹可期。”

 

力量在凝聚,希望在延伸。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     ,省委省政府统一指挥,形成了上下联动、军地共融、紧密配合、高效运转的抢险救援系统。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在灾区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救援队伍科学救援、舍生忘死,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不抛弃、不放弃、拼命抢命,直到72小时黄金救援期的最后一刻,还从倒塌的民房废墟下救出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灾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几千伤员得到及时送医救治、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及时安置、条条损毁的道路得到及时抢通、几百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防范,短时间内实现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 喝、有临时安全住所、有病能医治、孩子有学上、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肉真情、灾难面前的不屈从容、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这是血浓于水、心心相映的情感,这是和衷共济、多难兴邦的力量!在废墟上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不断延伸着灾区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定信念。

 

灾难不应该被忘记,对灾难的抗争更应当永远铭记。和所有灾难一样,地震灾难无疑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负债”,是人类文化文明的阴影,它夺去性命、毁坏家园,给人们留下无尽的创伤和悲痛。然而,面临和承受地震灾害,却也是人类不可逃避的现实处境。事实上,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清醒认识,人类通过居住地避险、灾害点排除、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来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在此基础上,增强全民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在地震中逃生的能力,建设科学有效、强大有力的国家预测体系、救援体系,最大限度减小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是地震多发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些普遍做法、共同经验、重要功课,当然就是人类在经受地震“负债”追讨和灾难洗礼中,用血和生命、爱和智慧,一点一滴、一分一厘地创造出来的“正资产”。至于地震灾难之中人性的光辉,救援抢险中人性的大爱,更是人类不死、文明永存的精神财富!

 

这是昭通8·03地震抗震救灾给我的教益,也是昭通作家曾令云的长篇纪实作品《生死涅槃》给我的启示。在我看来,《生死涅槃》是昭通灾区的命运之作。这是什么命运呢?既是苦难,更是重生!年届七十的曾令云先生,是著名的昭通本土作家。他在昭通出生、长大,在昭通工作、生活,他逾千万字的全部著作,都是以昭通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和事为写作对象的。这一点特别令人感佩,让你不禁想起人们耳熟能详的艾青 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确实,在对故乡大地的爱这一点上,他是艾青式的作家。 在文学创作上,曾令云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浇灌在了昭通这片土地之上。

 

三年前,曾令云创作过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乐马厂》。当时,我也曾为这部书写过一篇序,序中写道:“朱提银的开采冶炼,起于春秋战国,兴于汉代,鼎盛于清朝。清乾嘉鼎盛时期,云集十多万人开采,支撑了明清两个王朝很大一部分 江山……这是历史对朱提银的基本看法……要呈现‘事实’的新面目,唯有作家做得到。曾令云的《乐马厂》,承担的正是这样的使命。”

 

乐马厂何在?乐马厂就是位于这次地震震中的鲁甸县龙头山镇八宝村,是历史上全国闻名的朱提银开采最重要的一个矿区。曾令云熟悉这片土地,不仅熟悉它的今生,更熟悉它的前世。在皇皇巨著《乐马厂》的历史演绎里,不时绽放出稍显模糊的白银之光,他通过创作,给这片土地带来某种荣耀和温暖。 而在几十万的《生死涅槃》中,通篇闪烁着明亮的生命之光、人性之光,他的创作,为被地震灾难重创、洗劫过的心灵,带来抚慰与感动。

 

长篇纪实文学《生死涅槃》,为今天和未来的人们留下了一部鲁甸“8·03”地震的真实记录,不仅有对地震灾难猝然袭来的暴虐、悲惨场面的展现,也有对抗震救灾过程的客观记录与 理性思考,而且,他还以赤子情怀、人文精神抚慰这片苦难的土地,奏响安魂曲、超度死难者,挥洒热泪、慰藉幸存者,施以援手、播种希望。这是作为昭通作家的曾令云,对昭通8·03 地震灾难的记忆,对救援抢险的感恩,对恢复重建的希望。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记忆、感恩和希望,而且还是昭通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们的共同的记忆、感恩和希望。

 

千百年来,地球和人类都在沧海桑田的变动中不断演进,面对地球上和宇宙中所给予我们的一切,不管我们是否愿意,也不论我们能否承受,灾难的降临与否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但是,在灾难灰暗的底色上,永远跳动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一束束明亮耀眼的人性光辉,是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生生不息、勤劳善良的民族精神!

 

曾令云在《生死涅槃》中所要传达的,正是这种直面灾难、 直面生死,超越小我,浴火重生的民族精神!

 

谨为序。

 

2014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