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全球现代化现象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惨重的摧毁,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这个时候感觉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范围,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世界共识。从1989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传统和民间文化”概念的提出、建立“活文化财产”制度、评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国际荣誉称号、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国际组织将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逐步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动态传承的,尤其对更易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予以保护,这是当今人类对文明创造的一大贡献。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承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中国各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又现生机盎然的传承新姿,其内容之丰盈,体裁之多样,风格之新奇,色彩之斑斓,令人叹为观止。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最能体现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存在于人的世代相传的继承活动之中,内涵非常丰富,时间跨度非常长,与其民族共存。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向和启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大地激发了我国相关人员的文化自觉意识。一个以保护和抢救濒临失传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为目的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行动,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一种热潮。
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我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将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各级名录予以保护。从2003年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短短十余年时间,作为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我国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九十万项,国务院也已先后批准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即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为了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阶段性成果,呈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面貌,并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的编纂付诸实施。经过编委会全体成员近三年的努力,本卷终于得以面世。这是本编委会和合作者们献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和研究的草草铺路之力,也饱含着对弘扬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殷殷期盼之心。
本卷收录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计十类。全书共计1219条遗产名录,100余万字。本卷所收集的名录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名称、序号、编号、批次、类别、申报地区或单位,释文部分则围绕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等角度展开,并附有相关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信息。至于入选年份,因与入选批次相对应,词条中不再赘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既讲究辞书不可或缺的规范、严密、稳定和权威等,又适当灵活掌握释文字数和诠释水准,而对于一些尚存学术之争的观点,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兼收各说,则尽量采用学术界公认的观点。
本卷内容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本书主要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同时兼顾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研究的需要,若能拓宽广大读者的文化视野,能成为深入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玉之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推动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那么,无论这些功用发挥得如何,我们都会为两年多来的笔耕感到无比的满足和欣慰。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程度日渐加深的新时代,在后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形式失去了继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像本书中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是在某些偏僻的村庄和不知名的角落苦苦支撑。在流逝的岁月里,不少天才创造或辗转流轶,或人亡艺残,某些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我们衷心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更多的关注,每一个人都能够关注身边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华,已经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对于凝聚一个族群或者地域性群体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衷心希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世代相传,为繁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持续发挥作用;并且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与时俱进,为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增添活力,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充当桥梁,为构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地贡献力量。
在本卷即将付梓之际,国务院于2014年11月11日批准并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并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此,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1372项。这个数字是我国近些年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的体现,对于各地来说,越来越多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纳入国家级名录,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虽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但真正进入名录尤其是国家级名录的毕竟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仅仅对个别代表性项目进行特殊照顾,而忽略其他更为广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将得不偿失。
最后,本编委会要诚恳敬告读者,编纂如此巨制,我们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问题和讹误在所难免。我们殷切期待广大读者、学者不吝赐教,使之竟成完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编委会
2014年1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