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中国文艺家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图书> 人文社科>正文
图书BOOKS
  •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兴山卷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兴山卷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兴山卷

《兴山民俗志》是兴山历史上首部民俗志,它记录的民俗风情,涉及到兴山经济社会和民众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信仰崇拜、文艺游乐等各个方面,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有助于人们认识兴山,了解兴山,研究兴山,也有利于促进兴山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 作 者: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编纂委员会 了解作者详情
  • 出版日期:2015-08-21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059-9219-1
  • 价 格:110元
在线购买 收 藏
图书详情

图书简介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含13部县卷本(宜都市卷、当阳市卷、枝江市卷、远安县卷、兴山县卷、秭归县卷、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卷、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卷、夷陵区卷、西陵区卷、伍家岗区卷、点军区卷、猇亭区卷),总计650多万字。

该民俗志丛书在思路创新、方案设计、编纂内容和体例上体现了新时期地方民俗志的特点和要求,具有独创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民俗志。该民俗志内容详实、资料丰富,大量采用了田野调查资料,编写体例完备。在编纂人员构成上,编纂队伍由编纂委员会、各县卷本编纂专班、市评审委员会三部分组成。编写者多为当地民俗学者、民俗专家以及民俗学科研单位专业人员担任。



《中国民俗志·湖北兴山卷》序

兴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里,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析秭归之北界立兴山县,因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故名兴山”。

兴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86年在昭君镇田家坡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有石斧和陶鼎、陶罐等陶器残片,属大溪文化时代,距今7000多年。1998年和2005年,先后在昭君镇甘家坡、陈家湾,古夫镇的邹家岭发掘出商代、东周、汉代等时代的遗迹和墓葬,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等遗物。公元前9世纪,楚王后裔熊挚被分封至兴山,在古夫丰邑坪筑高阳城,开启了兴山有文字记录的人类文明。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兴山人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既是兴山人的精神根脉和历史记忆,又是巴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呵护。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兴山卷》(以下简称《兴山民俗志》)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也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按照全国总编委和宜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统一部署,我县于2010年设立《兴山民俗志》编纂委员会,开始编修工作。编纂《兴山民俗志》时间紧、任务重、起点高、压力大,且无先例可借鉴。全体编纂人员坚持实事求是、详近略远的原则,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广征博采,伏案笔耕,去粗取精,求真存实,历经四年,撰写志稿近40万字,选用图片近200幅及有关资料附录,客观记述了兴山上千年民间习俗,使具有社会学、民俗学、哲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民间艺术等多学科价值的民俗得以全面记载。


《兴山民俗志》是兴山历史上首部民俗志,它记录的民俗风情,涉及到兴山经济社会和民众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信仰崇拜、文艺游乐等各个方面,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有助于人们认识兴山,了解兴山,研究兴山,也有利于促进兴山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说:“往不识,无以信今,今不识,何以喻后。”《兴山民俗志》出版问世,可继往开来,启迪后人。在此,我们谨代表本志编纂委员会,向热忱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兴山民俗志》编纂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向积极参与编修、付出心血和才智的全体工作人员致以真挚的谢意。


是为序。

中共兴山县委书记 谭业明
兴山县人民政府县长 汪小波
2014年10月





点击查看《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其他卷本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