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青文脉·中国工笔画学会传承展作品集
- 作 者:冯大中
- 出版日期:2015-03-01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059-9707-3
- 价 格:480元
图书简介
中国工笔画艺术走出低谷、再现辉煌中国工笔画学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学会的历届领导在创作出大量堪称经典的精品力作的同时,也为振兴工笔画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做出了无以伦比的杰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工笔画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笔画学会在2014年年初召开会长办公会议拟定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举办一次“丹青文脉---中国工笔画学会传承展”。旨在传承经典,彰显民族文化的传统与创新,弘扬学会历届领导的奉献精神,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树立体现中国艺术主流价值观的典范,让青年一代直观感受新中国工笔画事业开拓者们的心路历程,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推动中国工笔画艺术的蓬勃发展。此次展览规格高,学术性强,参展画家由中国工笔会学会历任会长、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等36人组成,是一次当代高水平的工笔画学术性展览。
《丹青文脉·中国工笔画学会传承展作品集》主编:冯大中 冯大中简介 1949年出生于辽宁,号伏虎草堂主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法人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多年来,冯先生先后在北京、香港、日本、台湾、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获奖。作品《苏醒》、《母与子》入选《中国美术全集》;作品《苏醒》、《惊梦》入选"中国百年画展"及《中国百年画集》;有18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专业机构及收藏家收藏。冯先生在日本、香港以及中国荣宝斋、杨柳青、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已出版多种画集、画谱。 冯大中的画风严肃典雅,画虎突破了程式化的俗套,赋予虎以人文之神韵,并创造了自己的艺术符号,堪称"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被誉为"天下第一虎"。其以山水成名,山水画境亦雄浑野逸,苍润博大,现自家面目。 2010年5月,大型现代建筑“山舍——伏虎草堂•冯大中艺术馆”揭幕,截止2012年初,该建筑已获包括“WA中国建筑奖”在内的五项国内外建筑大奖。
工笔文脉
——“中国工笔画学会传承展”主题释义
牛克诚
(一)
尽管“工笔”的概念在清代才出现,但工笔作为画迹形式也即它的历史存在形式,却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帛画,其精细的勾线已经代表着一种工致表现的中国画的出现,自此之后,这种以精微、严谨、工细为特征的中国民族绘画形式代代相传,也就形成了中国工笔的历史。这一历史不仅是一种技法或创作方式的沿革演进,也不仅是由画家相承的流派延续,它更是由画家、作品及创作方式承载的传统认知、思维、想象与智慧的连绵延展,这种在时间之流中形成的工笔语言方式与精神观念的动态传承,就形成了工笔的历史文脉。
这一历史文脉经过北宋发生了一次重大改观,由那一时期兴起的文人画,此后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形态,因此,中国画的历史就大致被区分为两个时期,即此前的以工笔为主流绘画形态的时期和此后以水墨写意为主流绘画形态的时期。随着文人画的盛行,笔墨也渐渐成为中国画的价值核心,它与不求形似、轻视色彩、贬低制作等一道裁定着中国画的是非高下,从而,重视造型、色彩及制作的工笔画就无形中被排除在中国画的范畴之外。
而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尽管笔墨尚未形成,但中国画的历史已事实上存在了干余年。工笔画先于笔墨而独撑早期中国画局面,这差不多已是一个绘画史常识。但我们却往往是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常识,就造成了“唯笔墨”的中国画的误解。
当常识回归常识,历史的真相也便分外清晰:工笔画才是中国画的正宗本源,中国画的历史文脉乃滥觞于中国工笔的历史文脉。
这不只是由于在历史时间上工笔远远先行于水墨写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自春秋战国时期直至唐宋之前,中国工笔的语言建设实际上是构筑了中国画的基本体格与精神。如果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的工笔画也同样是古典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的顾恺之、吴道子是与后来的苏东坡、董其昌一样重要的中国画家,那么,我们也就会再明白不过地看到,中国“画”的原点在哪里,在笔墨形态尚未发展之时的中国画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国最早的一批字书对于“画”的解释,代表了中国古代对于“画”的最根本理解。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尔雅》认为:“画,形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形,象形也”。可知,“画”首先是以“形”来体现的,因此,西晋陆机说“存
形莫善于画”;唐代张彦远也说“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同时,《说文》对于“画”的界定是:“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凡画之属皆从画。”这也可知,“画”即是像区划田界那样勾画物象形廓。还有,东汉刘熙《释名》说:“画,挂
也。以彩色挂物象也。”这则是从色彩表现方面对于“画”的理解。因此,在我国,“画”的最初语义即是表示“象形”、“描
画”与“着色”的创作方式。而这样的认知观念恰与早期工笔画的语言形态相一致,也可以说,它们分別从认知观念与实践语言两方面共同建构起中国画的早期形态:它体现为“以形写神”的形象刻画、线形合一的意象造型、随类赋彩的主观色彩、凹凸而非光影的平面性、书法笔意的线条质感、非固定角度的自由视点,以及强调用笔及赋色的“笔彩”价值准则等等。
因此,可以说,在晋唐时期的工笔画那里,除了笔墨之外,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已完全具备,一个区别于西画的绘画体系已经从2000年前逐渐建构并脉络相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工笔的文脉源头也正是中国画的文脉源头。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画是以工笔画而一枝独秀的。事实上,尽管在唐宋之前与之后,工笔与水墨写意各领风骚,但从历史的完整性来看,却正是工笔与水墨写意共同构成了整体中国画的历史文脉,它们分别以制作与书写、色彩与玄淡、功夫与性情、谨严与挥洒等,形成一系列整齐的对偶,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国画的技巧、样式与观念等完整体系。如果
说水墨写意体现了道家的“天然”、“清和”、“虚淡”,那么,工笔则体现了儒家的“人工”、“绚丽”、“文饰”;如果
说水墨写意反映出道家那种讲求自然、逍遥的脱俗情怀,以及虚极守静的人格理想,那么,工笔则体现出儒家那种讲求温柔敦厚之诗教,讲求充实之美及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所呈现的文化景观是,既非儒家独尊,亦非道家特立,而是“儒道互补”共同构筑了古典中国文化的完整形态,这一文化形态又通过制度、方式、观念及符号等各个文化层级表现出来,而它具体体现在中国画上,即是工笔与写意共举、互补,因此,工笔文脉与水墨写意文脉一样,实际上也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支脉。
(二)
文脉的梳理毕竟不可不做历史的回顾,在这样一个纵向的画史眼光下我们看到工笔文脉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工笔文脉又并不只是提供给我们用以追怀历史的,因为文脉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它在纵向时间不断川流的同时,也在每个历史时间内的横向空间展开,这也即是工笔文脉在历史时间性下的空间性,也即是它的时代性。
工笔文脉呈现于当代的意义,恰恰在于它的时代性,在于它的精神内涵是如何呈现于当代,当代工笔画家又是为它注入怎样的时代气息的。回望工笔文脉可以让我们在历史的连续感中,确立当代工笔的出发点并开启工笔的发展未来。因此,文脉对于我们的意义既在于精神的溯源,更在于立足现实的传承发展;只有传承发展,文脉的存在才有价值。
工笔文脉是通过作者、作品、技法、风格及观念等一脉传承的文化传统,工笔画家群体无疑是工笔文脉的传承主体。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工笔画家个人的、集体的力量共同汇聚,再兴工笔,让工笔文脉在当代蔚为壮观。
1987年11月2日在山东烟台正式成立的中国工笔画学会(当时称“当代工笔画学会”),是中国工笔文脉当代传承的最重要学术、艺术团体,在中国工笔画乃至中国画的当代繁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88年11月举办的“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自2002年更名为“全国工笔画大展”),至今已连续9届,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工笔画学术展览,也是当代中国画团体中时间跨度最久、规模最大、持续性最强的单画种全国展览。此外,学会还连续举办3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大展,以及“迎接新世纪——中国工笔画展”、“时代丹青——2010中国工笔画名家作品展”、“时代•精彩——2011中国工笔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国工笔画名家厦门学术邀请展”、“中国工笔画家十人作品展”、“山水本色一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等专题学术展;举办“当代工笔画学术研讨会”及历届大展学术研讨会“春蚕颂一纪念潘絜兹先生系列活动”、“2015 中国工笔画艺术峰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编辑出版《中国工笔》、《丹青报》等学术刊物,出版历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作品集及《丹青文萃》等。现有辽宁、湖南、山东、山西等8个团体会员单位,以及辽宁本溪、河北沧州等写生创作基地;学会会员
由创会之初的100余名发展到现在的1400余名,他们是当代中国画创作沉静而活跃的力量,并在全国美展的舞台上精彩领演。
今年适逢潘絜兹先生诞辰100周年,他当年所展望的工笔画“走出低谷,再创辉煌”的局面,在当今已越发清晰,这也
许是对这位中国工笔画学会创会会长的最好纪念。
在工笔文脉的当代传承中,集聚了一批在当代工笔画创作上卓有成就的工笔画家。无论是潘絜兹、林凡、冯大中这三代学会领导,还是刘大为、喻继高、徐启雄、蒋采苹、陈白一、刘凌沧、俞致贞、顾生岳、田世光、朱理存、李魁正、胡勃、荣
子林等艺术顾问,以及萧玉田、谢振瓯、王天胜、唐勇力、孙志钧、何家英、陈孟昕、张策、刘金责、喻慧、牛克诚、刘新华、刘泉义、唐秀玲、张伟民、姚思敏、祁恩进、谢宗君、陈湘波、王冠军、罗翔、黄援朝、安佳、夏荷生、孙恺、王裕国、刘选让、刘临、金沙、郭华卫等当代工笔创作中坚,都以振兴工笔画为己任,他们用严谨精细、专心致致的艺术劳动守望着工笔文脉,他们用当代意识与现实创造拓展着工笔文脉。
(三)
中国工笔画学会近30年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一个“再创工笔辉煌”的清晰主线,这也成为中国工笔画学会自身的一个发展文脉。而从整个中国当代工笔画的发展来看,中国工笔画学会自身的发展文脉,其实也正是中国当代工笔的文脉主流。“中国工笔画学会传承展”既是中国工笔画学会的一次团体学术展,同时也是中国当代工笔画文脉传承的一次集中展示。
通过这个展览,我们看到,工笔的当代传承首先是从工笔的历史文脉出发的。工笔的历史文脉已成为当代工笔精神溯源与语言重温的珍责传统资源,当代工笔画家选择工笔的创作方式,实际上也就是选择了工笔文脉所集中体现的一种从观察到表现、从心态到技艺全方位呈现的精致立场与优雅品格。它体现为审物入微的格物方式,细腻、精微的审美感受,精细而工致的勾画,不厌其烦的渲染,工细的线条、如真的造型及精微的色彩,全情投入的深度创作过程,谨严不苟的创作态度,对细节的敏感关注,对于完美的近于苛刻的追求,对于品质的不知疲倦的探究,平心静气、凝神专注的匠人精神,从容、淡定的生活姿态,以及踏实、认真的人格魅力等等,这一切,让当代工笔画在中国画的整体文脉中呈现其独特的精神气质。
另一方面,工笔文脉在当代的传承又是以创造的方式实现的。当代工笔的文脉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激活工笔传统并创造性地发扬光大,是将传统的精神与语汇转换到当下创作之中,是将新时代的新观念、新感受、新情感、新思维等,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与工笔文脉衔接并创生新的形态。工笔画通过细致刻画所表现出的视觉直观性,为当代工笔画家提供了真切表现景物及生活空间的多种可能,精微的观察方式以及细腻的表现方式所呈现的形象与质感,既追问着工笔笔线、笔彩表现的最大可能,也追问着工笔题材表现的最大可能;细腻的表现与宽广的现实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乡土情周,还是都市生活,也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动物姿态及自然景观、民居、城市景观乃至工业、电子产品,都用一种具体的、精微的、逼真的语言表现出来,既还原了景物的真实感,又呈现了细节的丰富视觉性;这些新的形象表现不仅是一种题材上的拓展,也更是认知领域及情感世界的放大。特别是,当工笔从它曾赖以存在的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乃至信息社会,自然景色及人文景物都与古代画家所面临的大不相同,伴随着这些新物、新景的进入画面,一种真实质感所传递的现实生活的鲜活感受、一种细致刻画所承载的浓郁时代气息,一种敏感体验所蕴含的当代情感等等都跃然纸上,这使得当代工笔真正创造出了一种与新时代、新生活直接关联的新的图像系统,从而更为深刻地阐释现代生活的奧义,更真切生动地表达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这一切都使工笔文脉在我们的时代呈现出新的人文意义。
与此同时,当代工笔画家又以创新方式去使用工笔媒材以实现其现实品格,他们在尊重工笔画材料及语言特性的基础上,在保持工笔的细致精微本质的前提下,充分开拓工笔画的表现领域,在最大的可能上探索工笔艺术的语言可能。当代工笔以开放的包容性广泛汲取油画、日本画、版画、水彩及民间艺术、艺术设计等营养,积极利用影视、摄影、数码影像、广告、漫画、插画等图像资源,从而在图像时代为工笔注入新的视觉元素并为其带来新的观察方式与表现方式。当代工笔画仍以锥形毛笔 (writing brush)为主要工具,同时也让排刷、油画笔、水彩笔,乃至刮刀、喷枪等加入其中,从而极大地放大了中国画“画笔(painting brush)”的词义功能。因此,当代工笔画就既可精细勾画,又可通过不同的线形、色块、肌理等塑造形象,营造氛围,从而形成绘画表现上最为贴切、最为丰富,也最为真实的视觉效果。在当代工笔画中,“颜料(pigment)”的词义也被放大,它在应用中国画颜料的同时,也随意取用其他天然矿物颜料、植物颜料,以及丙烯、水粉、水彩、版画颜料等。与此同时,当代工笔的承载物也更为多样,既有纸质,也有丝帛、木质、泥质、金属质等。与笔、颜料、承载物的广泛化相联系, 当代工笔画的创作技法也更为多样,勾、染、晕、罩、擦、划、刮、抹、涂、薄染、厚涂、滴落、堆砌、拓印、刷洗等等,无一不可用于创作之中,从而既超越了传统工笔画的勾染体系,也让当代工笔从明清时期的概念化、程式化的图像走出,让工笔文脉在我们的时代呈现更为丰富多样的创作与表达方式。
文脉因传承而绵延不断,传承以创造为文脉注入活力。因为创造,我们让工笔的悠久文脉融入时代精神而具有当代意义;因为创造,我们让宋元以来涓细的工笔文脉,在当代的历史河床波澜壮阔,并浩荡地流向未来。
目录
中国工笔画学会大事记
潘絜兹
刘凌沧
田世光
陈白一
顾生岳
刘大为
林凡
喻继高
徐启雄
蒋采苹
朱理存
李魁正
胡勃
冯大中
萧玉田
谢振瓯
王天胜
唐勇力
孙志钧
何家英
陈孟昕
张策
刘金贵
喻慧
牛克诚
荣子林
刘新华
刘泉义
唐秀玲
张伟民
姚思敏
祁恩进
谢宗君
陈湘波
王冠军
罗翔
黄援朝
安佳
夏荷生
孙恺
王裕国
刘选让
刘临
金沙
郭华卫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 全国文艺界...
2022/10/18 -
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2022/06/21 -
推动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2/03/02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度工作表彰大会暨202...
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