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中国文艺家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图书>学术>艺术学>正文
图书BOOKS
  • 开放的艺术
开放的艺术

开放的艺术

该书列入我社“中国艺术学博导文库”书系。本书作者长期致力于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建设,有关论文影响深广。本书收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近30年有关艺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学方面的主要论文,按内容分为六辑。
  • 作 者:李心峰 了解作者详情
  • 出版日期:2014-08-28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059-8987-0
  • 价 格:76元
在线购买 收 藏
图书详情

本书简介 

      该书列入我社“中国艺术学博导文库”书系。本书作者长期致力于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建设,有关论文影响深广。


      本书收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近30年有关艺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学方面的主要论文,按内容分为六辑:一、艺术新状态与新格局,描述新时期我国艺术格局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艺术所呈现的新状态;二、艺术本质与功能,是对艺术理论核心问题艺术本质与功能的新思考,包括对通律论这一艺术学根本道路以及艺术学方法论的探讨;三、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学、艺术史哲学,是对构成艺术学的三大支柱即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元科学研究;第四、五、六辑分别集中探讨了艺术学中三大重要分支学科:比较艺术学、艺术类型学和民族艺术学。


      本书所收论文上及20世纪80、90年代、下至21世纪00、10年代,见证了我国新时期艺术理论和艺术学的发展历程,成为该时期我国艺术理论与艺术学所走过道路的一个缩影。



目录
001/自序

第一辑 艺术新状态与新格局
003/开放的艺术
009/艺术格局新变的理论启示
017/文学还是艺术的中心吗
020/新时期美术思潮寻踪
031/戏剧艺术对文学性的轻忽
035/更好的艺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第二辑 艺术本质与艺术功能
043/艺术本质论——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
066/再论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兼与邵建同志商榷
080/也谈超越他律与自律——一种“通律论”的设想
085/通律论的艺术学研究
104/艺术功能的独立性与开放性

第三辑 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学、艺术史哲学
117/建设有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应做的几项工作
119/艺术理论与中国当代
125/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的整理与建构
128/《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导言
133/在精神生活语境中观照艺术——艺术研究文化视角之我见
136/艺术学研究“田野方法”随感
145/艺术理论应关注艺术语境研究——《艺术语境研究》序
151/艺术批评:艺术审美理想的调节机制
164/艺术批评的“接受”及其分类
168/艺术批评的描述、解释与规范——一种元批评学的构想
182/艺术史哲学初探
194/20世纪中国艺术史哲学研究

第四辑 比较艺术学
201/比较艺术学:艺术世界系统联系之“桥”
207/比较艺术学的功能与视界
221/比较艺术学:现状与课题
225/比较艺术学在今日艺术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32/艺术比较研究的崭新收获——几种比较艺术学新着评介

第五辑 艺术类型学
239/什么是艺术类型学——艺术类型学研究之一
244/艺术的几种主要分类——艺术类型学研究之二
258/艺术风格:作为类型学现象——艺术类型学研究之三
268/试论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
281/艺术的自然分类体系
295/文学:作为一种艺术
307/艺术类型学视野中的摄影文学
310/《艺术类型学》简介
314/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艺术类型学研究

第六辑 民族艺术学
331/民族艺术学试想
355/民族艺术学再谈
360/“西方的”不等于“世界的”——关于“民族艺术”的一点思考
363/人类艺术基因库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369/中国20世纪学术视野中的“民族艺术”

378/代跋:加强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艺术学家李心峰访谈(庞维天)



自序


新年伊始,《文艺报》在1月13日第三版,用了整整一版的篇幅刊登了对我的学术访谈《加强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艺术学家李心峰访谈》。访谈一开始,我介绍了自己最近编选我的两部学术论文集的有关情况:
2014年,我有两部关于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反思、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集出版:一本是被纳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的《艺术学论集》;另一本是被纳入“中国艺术学博导文库•中国艺术研究院卷”的《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其中,《艺术学论集》收入了我有关艺术学学科反思与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主要是艺术学学科构想、艺术学元科学研究及艺术学学科史研究方面的论文)近30篇;《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收入了我有关当下艺术格局和艺术状态、艺术基础理论及艺术学若干分支学科(主要围绕比较艺术学、民族艺术学和艺术类型学这三个艺术学分支学科)的学术研究论文42篇。
这里所提到的第二本论文集,即是现在这本被纳入“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中国艺术研究院卷”的《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这里,我想对这本论文集的书名简单作一点说明。
本论文集实际上在去年8月底即已大体编成。虽然此后关于这本论文集是编为七编还是六编,以及各编所包括的具体篇目是什么,还是经过了多次的斟酌推敲、增删调整,甚至直到临交稿时,出于篇幅上的考虑,还删掉了6篇有关艺术研究方法论的论文,但目前六编的主要内容及编排的结构次序,是从一开始就大体确定了的。然而,关于该论文集的书名,我却迟迟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有天我再次打开书稿浏览各编的内容,看到第一编中的第一篇论文《开放的艺术》,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起来:就用这一编的第一篇论文同时也是全书的篇首论文的标题《开放的艺术》作为本论文集的书名吧!同时,要给它加一个副标题“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
一部论文集选择其篇首论文的标题作为书名,这样的做法也许并不鲜见。不过,我选择《开放的艺术》作为本论文集的书名,却不是简单地为了图省事,而是在我看来,以之作为书名,其实是最为恰当的选择。因为,本论文集作为我有关艺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论文的结集,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我对当下艺术的存在状态的理论描述与理论阐释,而我对当下艺术状态最简明的概括,就是“开放的艺术”。我在《开放的艺术》这篇论文中对其作了如下的描述:
何谓开放的艺术?
首先,开放的艺术,不是他律的艺术,不是受奴役、受控制、丧失了自我的异化的艺术。……开放的艺术首先必须是具有自我的独立品格、独立地位和领域的自主的艺术。
其次,开放的艺术不是自律的艺术,不是孤立绝缘的、自我封闭的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不是象牙塔里的艺术。……开放的艺术必须是在确定了艺术独立自主的领域的前提下,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向世界、向人生、向“语境”打开自我、拥抱世界,与环境不断交换信息与能量的艺术。
概括地说,开放的艺术可视之为一种通而不隔的艺术。在艺术世界的内部与外部之间,艺术的价值与其他人类价值之间,本地域、本民族、本文化圈艺术与其他地域、民族、文化圈的艺术之间,在艺术世界内部不同艺术门类、风格、流派之间,打破壁查,消除界限,相互沟通、交流、影响、渗透,而又不丧失自我,这便是开放的艺术。

而我所阐明的“通律论”的艺术观念、艺术理论作为以“开放的艺术主体理论”“开放的艺术主体的开放的艺术实践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开放的艺术世界的理论”(均见收入本书中的拙作《通律论的艺术学研究》),正是对上述这种艺术的当下状态(准确地说,也许应称之为“应然状态”的理论上的阐释。因此,以“开放的艺术”作为本书的书名,加上“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这样一个补充性的副标题,可以说恰好能够概括本书的主题。副标题中的“走向”二字,是为了表明我目前针对这种“开放的艺术”所作的“通律论的艺术学”研究,尚处于“正在进行时”“未完成时”的探索过程之中,远不是已完成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我有关艺术基础理论的研究论文,由于篇幅的关系,并未能都编入本论集中。除收入本书中的论文之外,我还有关于艺术的本质、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艺术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等方面的论文数十篇约四五十万字的内容,拟在适当的时候再编一本集子出版。
此外,收入本集的各篇论文由于最初发表时的跨度较大,所引用的文献版本、出处不一等原因,一些外国人名译法不尽统一,如泰纳有时写作丹纳,斯达尔夫人有时写作史达尔夫人,威莱克有时写作威勒克或韦勒克,沃尔夫林有时写作乌尔富林,等等。此次收入本文集时未强求统一,而是保持论文原发表时的面貌,不做改动。特在此说明。
本论文集的最后,收入《文艺报》刚刚发表的对我的学术访谈《加强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以作为“代跋”。
本论文集以及前一本《艺术学论集》得以顺利编成,我要特别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我的在读博士生秦佩、博士后李新副教授和艺术人类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王永健等给予的帮助。他们从论文资料的下载到文字的校订,以及内容的编排等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大加快了编选工作的进度。此外,我要对中国文联出版社策划出版“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的“大手笔”表示我的敬意,对朱庆社长、朱辉军副总编辑和邓友女副编审等为出版本论文集所给予的热情帮助和鼓励以及所付出的辛苦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心峰
2014年元月15日(癸巳腊月十五)
于京北仰山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