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
- 作 者:方李莉
- 出版日期:2014-12-01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059-9036-4
- 价 格:68元
本书简介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外来的学科,其学术视野有很强的国际性和世界性。但作为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发展,作者认为首先要面对的是本土化的研究。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拿西方的工具来做我们自己的研究,第二是改造这一工具让它更适合中国人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人的研究贡献给世界,为世界人类学的研究拓展更加多样性的发展方向。这是作者的想法,也是该书写作的宗旨。该书收录了作者从2001年至今关于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思考、田野考察及个案研究论文,有关论文影响深远。
目录
第一编 理论思考
003/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视野
015/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030/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058/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沿革与本土价值
081/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
098/走向田野的学术生涯
112/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
第二编 个案研究
137/景德镇民窑研究中的“瓷文化丛”视角
152/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景德镇田野札记
160/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费孝通先生对方李莉进行学术指导时的谈话
170/艺术风格的演进与变化——景德镇陶工艺术的研究案例
222/艺术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以长角苗人的艺术考察为例
250/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
第三编 来自人类学的历史思考
271/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以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为例
301/清代陶瓷史中的“文化自觉”思考
第四编 杂文随笔
313/草根艺术与农民生活
319/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讨论
330/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335/中国人站起来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338/我们如何超越西方
341/后记
自序
笔者从事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至今已19年。19年前,笔者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取得博士学位,然后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录取为博士后。在那里,笔者开始接触人类学方面知识,并接受了两年的人类学训练。当时到北京大学做人类学的博士后,目的是为自己对艺术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寻找出路。因为当时感觉到就艺术论艺术很难有新的突破,而人类学是一门不断反思,并且最具有文化批评精神的学科。如果能站在人类学的角度上认识艺术以及与艺术相关联的种种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因素,也许会有新的观点和思考出现。抱着寻找新的突破口的想法,我开始进入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尽管我希望做的是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也就是说以人类学的角度和方法来研究当代艺术或传统的民间艺术,但在博士后期间,所里的领导告诉我,在这里没有人懂艺术,所以要求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必须是纯人类学的,也就是必须要用规范的人类学方法来做研究。当时这样跨学科的研究并不多,艺术人类学的名词在大家的心目中也很生疏。我很担忧我的处境,怕以后在艺术界和人类学界两方面都得不到承认。
毕业后,我还是归队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开始在中国文化所工作,受到刘梦溪先生的重视,仅仅工作了4年就被提升为副所长。但我一心思考的就是继续进行自己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在这之前,我已经花了9年的时间在景德镇做陶瓷工匠的艺术人类学个案研究,写了许多的论文和3部有关景德镇研究的人类学民族志。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以后,又承接了国家的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是一个跨专业的横向课题,有清华、北大、社科院以及西部各省高校的百余名学者参加。当时我一边在西部做田野,一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设艺术人类学的公共课程,并成立了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2003年开始担任艺术人类学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随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的支持下,离开中国文化研究所,创办了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现已升格为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不仅要做研究,还必须要做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自编教材,当时在国内,不仅有关艺术人类学的专著很少,就连相关的论文都不多。为了教学的需要,除自编教材外,我还写了系列的相关论文。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开始有了一个艺术人类学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这里集中了国内外艺术人类学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当然,由于艺术人类学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所以在这一平台上活跃的也都是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有从事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学者,还有人类学的和民俗学方面的学者。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点,就是以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艺术,以及与艺术、仪式等相关的文化现象。现在这支研究队伍日益扩大,尤其是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加快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都是以艺术的形式来呈现的。但其又不仅仅是艺术,而是众多文化语境中的特殊表现形式的价值体现。有关这类的研究,必须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觉来审视,才能更接近社会事实的本身。所以,在这期间我参与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许多工作,包括我所做的西部人文资源的国家课题,也一直参与这方面的讨论,写了不少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被收集到我的另一本有关讨论“非遗”的论文集中)。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艺术人类学关照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它不能完全代替艺术人类学理论本身的讨论。
为了更清楚地研究艺术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方法理论,包括学科发展的沿革,我决定到欧美国家去做研究,并找到相关的研究资料。2008年西部课题结束后,我到达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在那里的图书馆,我查阅到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著作,也购买到了好几本以艺术人类学冠名的学术著作,但大多是论文集,或是有关土著艺术研究的人类学著作,没有发现一本对艺术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历史沿革,包括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术专著。我决定以我自编的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这些手头的资料来撰写这样一部学术专著。当时由于出版社催得很急,为了加快速度,我选择了与李修建博士一起合作完成这部专著。
这部书目前已由三联书店出版,我原本打算用这部书做学生们的辅助教材,但发给学生们以后,作为初次接触人类学的艺术类学生们反映,该书内容比较深,不太适应做教材。所以我又在将我的上课讲稿录音整理出来,准备出版“艺术人类学十五讲”,尽量以讲课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既便于学生们学习,也便于老师们教学。现在开这门课,招收这一方向研究生的高校越来越多,所以对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探讨及田野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进行定位。首先,这是一门外来的学科,其学术视野有很强的国际性和世界性。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以来,每年都召开年会,每次的会议都是国际性的,现在已有好几位外国学者成为了我们的会员。而且英国杜伦大学的艺术人类学教授莱顿先生从去年起,与我合作一起带学生在景德镇做田野,我们将一起合作三年共同完成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百年变迁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在莱顿教授和其他国内外同行教授们的推荐下,2014年我获得了英国杜伦大学DIFERENS计划中的政策和企业高级研究员职位,并于2014年9月—12月到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和东方博物馆与莱顿教授合作,做三个月的有关“手工艺复兴评述”讲座与研究。同时我还加入了由欧盟人文艺术基金会资助的大型国际合作课题——“重组通往未来之路的遗产概念”,该课题由英国伦敦大学罗德尼·哈里森教授领衔主持,将于2015年4月启动,本人有关“景德镇传统手工艺百年变迁中的当代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复兴”部分,将成为该课题理论构成部分的重要案例之一。由此看来,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国际化与国际合作,将会是中国艺术人类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发展,首先要面对的是本土化的研究。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是拿西方的工具来做我们自己的研究,第二个方面是改造这一工具让它更适合我们中国人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将我们的研究贡献给世界,为世界人类学的研究拓展更加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在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近20年的时间里,我基本在田野中工作,花了9年的时间做景德镇陶瓷工匠的艺术田野,又花了8年的时间在西部的贵州苗寨和陕西省的陕北和关中地区做田野。之所以做田野就是希望拿艺术人类学这一来自西方的学术研究工具做自己国家的本土性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感到,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自身的文化特点。田野必须和文献研究相结合,有的甚至要和古籍研究相结合。古人说:“礼失求诸野。”许多古文献记载的历史文化及风俗,在精英阶层和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消失了,但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却被保存了下来。我们今天看它是民间的,但在若干百年或千年前它却是精英的,甚至是宫廷的;我们今天看它是口头传授的,但在若干年或百年前却是有文字记载的。
如2001年至2004年期间,笔者主要是在陕西的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做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关中一带的农村,由于临近古代的长安城,其婚丧嫁娶的许多礼俗,仍然遵循周代古俗。在考察的过程中还了解到,西安附近的一个村庄,千余年来一直在许多民俗活动中演奏着唐代的宫廷音乐,还保存着非常完好的唐代宫廷乐谱。因此,我们在研究它的历史时,只有利用唐代的宫廷古籍才能说得清楚。笔者还考察过陕北的剪纸,通过文献的研读,笔者了解到,这一带曾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中心地之一。而且这个地方毗邻内蒙,在汉唐时期曾是非常重要的军事关塞,元明以后,随着“蒙汉一家”的局面形成,其重要性开始减退。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其文化的流速减慢,当地的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的习俗,还保持着原始时期和汉唐时期的传统,其某些剪纸的风格和汉画像砖的风格尤为接近。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而汉代的画像砖全是贵族阶层用来装饰墓室的,是一种贵族的艺术,其风格的相似说明,贵族艺术和民间艺术是有一定的相通性的。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民间巫术,从历史的源头来看,巫术也并不完全属于民间。中国的巫术文化有很久远的历史,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理性化、典籍化、体系化的特点,儒家的《周易》《礼仪》等经典就是这种巫术的文化结晶。所以,即使我们在考察民间巫术时,也需要研究古代的典籍。
不仅是汉族文化如此,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如此。笔者曾于2005年的夏天和2006年的春天在贵州省六枝特区的梭嘎乡考察苗族的一个分支——箐苗,这是一个古老的、没有文字的、有着自己特殊历史和文化习俗的民族。当地的老人还不会使用公历纪日,甚至也不懂农历,他们是用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生肖纪日。那里的集市是用生肖来作为周期轮流转的,每一个集市用两个生肖来表示,六个场一个周期。日子则是十二天一个周期,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十个月。相传在帝舜时代,我们先民成熟的历法是太阳历,或称华夏族纪年法,而箐苗所使用的历法与之相似。例如诗经《七月》叙述了从一月至十月的年中行事,中间没有出现过十一月和十二月。也就是说,在汉族中早已失传的太阳历,在少数民族中却被保存了下来。还有汉族早期的祖先崇拜文化,也在这个族群得以完整地保留。
还有一个体会就是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断的古老文化,其文化不仅有着丰厚的文献典籍的纪录,而且其地下以及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也是极其丰富的。这样的一些材料能不能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解读?通过对这些文物典籍以及文化遗址的人类学解读,会不会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或艺术历史有一个新的认识?抱着这样的好奇心,我还尝试着以艺术人类学视野来完成了一部“中国陶瓷史”的写作,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今天的中国,又反过来,从今天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上的中国。诸如此类的工作,都是在做将艺术人类学本土化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类学理论的工作。
我认为,中国人类学者要做的工作,如果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记录中国人的生活,发现中国人的创造,寻找中国文化发展的出路。”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一样担负着这样的使命,只是其更侧重以艺术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我将这本论文集的题目定为“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 全国文艺界...
2022/10/18 -
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2022/06/21 -
推动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2/03/02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度工作表彰大会暨202...
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