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文斋剧学考论
- 作 者:刘文峰
- 出版日期:2014-08-28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059-8986-3
- 价 格:69元
本书简介
作者从事戏曲史论研究三十多年,承担《中国戏曲志》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戏曲研究领域多有开拓。《志文斋剧学考论》是作者戏曲研究论文的选集,分为“戏曲特征与志书研究”、“古典戏曲研究”、“地方戏研究”、“戏曲民俗与剧场研究”、“戏曲传承保护研究”五部分,收入的论文除研究戏曲史志、戏曲民俗学、古戏台、晋商和徽商与戏曲的关系等出于个人兴趣的研究文章外,还有部分是结合集体课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而撰写的论文,多数在期刊上公开发表过。
作者简介
高小健,1955年12月生于北京。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主要专业方向是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戏曲电影研究,2004年出版中国首部关于戏曲电影的史著《中国戏曲电影史》,引起广泛关注。出版了首部中国30年代电影的断代史《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独自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戏曲电影艺术论》。此外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和中国高教出版社立项的首部中国普通高校电影学教材《中国电影史》的撰稿。在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与文化、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剧作家、电影导演、戏曲电影等研究方面撰写、发表论文数十篇,发表大量影视评论。主要论文有《西风东渐与20年代中国电影价值观》、《30年代电影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费穆电影”与中国民族电影的美学风范》、《电影剧作的演进》、《换一个角度看历史——中国30年代电影的商业化复读》、《新中国以来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复读》、《30年代中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态度》、《现实主义——钟惦棐电影美学观的主线》、《中国电影学术:开拓与建构——李少白先生电影理论再学习》、《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电影历史研究》、《都市生活的魅力——重读》等。
目录
戏曲特征与志书研究
003/戏剧戏曲学的由来及其他——对张庚先生关注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浅见
017/以歌舞演故事——论王国维对戏曲基本特征的认识及意义
026/剧诗
——诗歌戏剧化的产物
039/论戏曲的多样性及其成因
古典戏曲研究
053/合阳跳戏
——宋金杂剧的遗响
062/晋北赛戏的历史文化价值
——以1985年仿古演出为例
069/笃于其性、发于其情、本于其诚——孟称舜戏曲理论初探
078/昆曲的历史定位及保护与利用
地方戏研究
085/多源合流,分支发展
——梆子戏源流发展考
111/论梆子剧种中的杨家将故事戏
126/试论地域文化对京剧流派形成的影响
136/试论粤剧的形成和改良
145/从歌仔戏的特点看闽南戏曲的发展趋向
152/少数民族戏曲的多元发展及其保护
戏曲与民俗、民间美术及古剧场研究
167/论传统戏曲与民俗的依存关系
205/中国民间的生殖崇拜和喜神信仰
210/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
221/中国传统剧场的变革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戏曲与商人研究
251/山陕商贾与梆子戏的关系
266/论梆子戏中的商人形象及其情感世界
282/徽商与西商之比较及对戏曲的贡献
301/从梆簧的兴衰看商品经济条件下戏曲的生存和发展
戏曲传承保护研究
311/论地方戏的形成规律与传承机制
330/民间戏曲现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41/保住民族文化的根,地方戏才不会消亡——与人民网记者赵蓓蓓的对话
自序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我从记事时就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去看戏。经常是离开演还有一两个小时就迫不及待地赶到剧场,钻到后台看演员化妆;开演后爬到台口看演出,由看热闹慢慢进入戏中。回到家里,拿枪弄棍,把土炕当戏台,和弟弟妹妹们模仿看过的戏玩耍。农村看戏多为露天广场,难免日晒风吹雨淋。1965年,县城建起了人民大礼堂,县晋剧团在新落成的大礼堂上演现代戏《红灯记》,爸爸买了票,带我们全家看戏。第一次坐在安静的室内剧场看戏,第一次看现代戏,第一次看有灯光布景的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2年广州市军民庆祝国庆游园会,我作为一名参加庆祝活动的解放军战士,在广州烈士陵园近距离观看了粤剧大师红线女演唱的现代戏《海港》片段。在部队期间,唱样板戏成为政治任务和主要的娱乐。《智取威虎山》中“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唱段,《沙家浜》中“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唱段,成为集体歌咏比赛的节目,《红灯记》中“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是战士们经常的独唱节目。后来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最喜欢的课是元杂剧。毕业论文为《关汉卿笔下的妇女形象》,被评为优,因此毕业分配时,班主任推荐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从此在张庚、郭汉城、余从等先生领导下从事戏曲研究,后来在王文章院长领导下从事传统戏剧的传承保护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都戏曲舞台空前繁荣,各个剧团的名家常来京演出,所里的研究人员也经常应邀到各地参加老艺人的纪念演出和青年演员会演,看了很多戏。1982年,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编纂工作,先后担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主任,一干就是17年,有幸结识各地戏曲专家学者,到各地考察调研,足迹走遍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对各地的戏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1999年《中国戏曲志》完成后,又主持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西部人文资源数据库·民间戏曲》的考查和编撰工作。2004年至2006年,主持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先后到11个省的基层剧团调研。最近这些年,除承担所里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京剧艺术大典》《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试点项目《中国传统戏剧·秦腔数据库》外,还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国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与此同时,我从2000年起就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先后开设戏曲史、戏曲民俗学、传统戏曲传承保护的课,带过数届戏曲史、戏曲民俗学、戏曲剧种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除完成集体项目外,我牢记张庚先生的教诲,把编撰《中国戏曲志》作为学习和资料积累的过程,有意识地搜集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资料。由于有十几年的学术准备和资料积累,我在完成《中国戏曲志》编纂工作不久以后,出版了《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百年梨园春秋》《中国戏曲文化图典》《中国戏曲文化史》《戏曲史志研究》《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保护研究》《中国戏曲史》《戏曲之传承与保护》等个人学术专著,还主持或承担了《北京戏剧通史》《20世纪中国文艺图志·戏曲卷》《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清代戏曲发展史》《中国近代戏曲史》《傅惜华藏古典戏曲丛刊》《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数字化工程》等集体科研项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在北京前海西街17号恭王府办公,我在那里住了14年。当时我家只有一间12平方米的小平房和临时搭建的一间3平方米的小厨房。有了孩子后,为免受干扰,我常常在小厨房看书写作。因厨房门口有一棵松树,当时是同事后来当了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的周育德见了,谑称“独松居”,我早期的著作均是在“独松居”完成的。1993年,我从恭王府搬到惠新里,居住条件有了改善,除卧室外,有了一间8平方米的书房。因我的名字有一“文”字,我一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编纂《中国戏曲志》,故我给自己小小的书房起名“志文斋”,所以就有了《志文斋剧学考论》这个书名。
《志文斋剧学考论》是我戏曲研究论文的选集,分为“戏曲特征与志书研究”“古典戏曲研究”“地方戏研究”“戏曲民俗与剧场研究”“戏曲传承保护研究”五部分,收入的论文除研究戏曲史志、戏曲民俗学、古戏台、晋商和徽商与戏曲的关系等出于个人兴趣的研究文章外,大部分是结合集体课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而撰写的论文,多数在期刊上公开发表过。
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各种局限,在这些文章中,一定会有诸多不妥甚至错误观点,请同行不吝赐教!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 全国文艺界...
2022/10/18 -
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2022/06/21 -
推动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2/03/02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度工作表彰大会暨202...
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