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海泛舟——徜徉在艺术学与影视学之间
- 作 者:彭吉象
- 出版日期:2016-08-26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190-2210-5
- 价 格:50元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在文艺美学、艺术学、影视学等诸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余篇论文,见证了作者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历程,即从美学开始,进入艺术学研究,再深入影视学等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第一辑艺术学,主要讨论了艺术学的基本原理、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第二辑影视学,主要讨论了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美学特征、审美心理等,特别是针对数字技术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独特看法。第三辑文艺美学,主要收录了作者早期的一些文章,内容涉及美学原理、军事文学的美学特征等内容。
作者简介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书记兼副院长,现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学》《艺术学概论》《影视美学》《数字技术时代的中国电视》等。
北大最美丽的风景
——《自选集》代序
有朋自远方来,北大人总要陪伴他们参观校园。每当这种时候,北大人往往会自豪地告诉友人:“北大别的没什么好看的,来北大就看‘一塌糊涂’(‘一塔湖图’),这是北大最美的风景!”其实,这就是指北大的未名湖,以及未名湖畔的博雅塔,还有藏书几百万册的图书馆。它们是北大的标志和象征。在各种介绍北大的影像资料或者照片图片中,出现最多的除了北大西校门门楼外,可能就算未名湖与博雅塔的风景,或者北大图书馆雄伟壮观的建筑风貌了。
1978 年我考上北京大学后,四年本科和三年研究生期间,除了寒暑假以外,几乎每天清晨我都会骑着自行车到未名湖边,先围着湖畔林荫小道跑上几圈,然后就找个湖边的大石头坐下来读英语。清晨的未名湖格外宁静,塔影映照在湖中,湖水轻轻泛起涟漪,小鸟在岸边树林中欢唱,沿湖小径上不时有晨练的人影,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捧着一本书晨读,真是人世间难得的快事!不管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还是白雪覆盖的冬日,未名湖和博雅塔都会令人流连忘返。
其实,未名湖只是校园中很小的一片水域,且不说它根本无法同武汉的东湖、杭州的西湖相比,甚至也远远小于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而且这个小湖连名字都没有,因未名而得名,所以才被人们称之为“未名湖”。湖边一塔名为博雅塔,其实原来只是个水塔,根本不能攀登。未名湖之所以有名气,主要是因为在未名湖周边住过和住着许多位学术泰斗,例如季羡林先生就一直住在未名湖北边,宗白华先生生前就住在未名湖东边。我在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后,1982 年考上美学专业研究生。当时正值全国有一股美学热潮,那年有一百多人报考北大美学专业,最终只录取了8 名,由朱光潜、宗白华、杨辛等六位教授、副教授集体指导。宗白华先生给我们上课,就在未名湖东侧朗润园他的家中。记得宗先生的家在朗润园公寓的一层,家中显得有些拥挤零乱,堆满了书籍和杂物,我们上课就在宗先生的书房里,书房靠墙有一张旧的八仙桌,桌上摆放着一尊端庄精美的唐代菩萨头像,宗先生就坐在桌旁,8 位同学散坐在他身旁。宗先生上课总是从聊天开始,总是先问大家最近看过什么展览啦,读过什么书啦,看过什么戏剧啦,在这种闲聊中,宗先生给我们讲艺术、谈美学、讲哲理、讲人生。看似无意的闲聊,其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终生难忘的教诲和启迪。当时宗白华先生已是八十来岁的老人,个子不高,身穿洗得发白的蓝布制服,态度慈祥亲切,颇有道家风范。宗先生的为人处事、治学风格,正如他的《美学散步》一样,深得老庄道家真谛,淡泊宁静,述而不作。后来我们才得知,其实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宗先生在编辑《学灯》刊物时,就曾经独具慧眼地发现和发表了正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寄来的投稿,并且将郭沫若介绍给当时也在日本留学的田汉,从此三人书信往来,谈歌德研究,谈戏剧和艺术,谈婚姻和爱情,这二十余封书信后来被编成了一本《三叶集》,成为这三位大师友谊的象征。可惜现在不少青年人或许只知道郭沫若和田汉,根本不知道宗白华先生,更不知道这一段宝贵的历史了!
未名湖与博雅塔作为北大的象征,已经永远铭刻在北大人心中。季羡林先生在20 年前为庆祝北京大学90 周年华诞而作的《梦萦未名湖》中曾写道:北大学子“那记忆的思缕永远同母校掛在一起:挂在巍峨的红楼上面,挂在未名湖的湖光塔影上面,挂在燕园的四时不同的景光上面”。北大另一道风景线,当然就是图书馆了。30 多年前我们在校读书期间,还只有图书馆老馆,后来在北大百年校庆前后,才由香港李嘉诚先生捐资修建了新馆。当时北大图书馆老馆场地狭窄,加上恢复高考后进入北大的七七级、七八级学生都很用功,图书馆更显得人满为患、一座难求。在校期间,除了上课、吃饭、回宿舍睡觉外,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因为当时学校生活条件较差,本科男生8 人一间宿舍,研究生男生4人一间小屋,我只好每天清晨从未名湖回来,趁图书馆开门便进去占座。我当时有两个书包,一个是真正的书包,装着我常用的书本文具、笔记本和饭盒等,另一个是旧书包,里面装满了无用的书刊,主要用来占座。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图书馆里当时很多书籍仅有一本藏书,名之曰“库本”,只允许借来在图书馆里阅读,不许借出馆外。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办法恰好逼着我坐在图书馆里安安静静地读了许多书。因此,我与同学开玩笑讲:“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租书,租书不如读库本书。”几百页的一本“库本”,几天时间便可以在图书馆里读完;要是自己买的书,放在自家书架上,断断续续可能得读上一年半载。特别是我当时本科即将毕业,想考北大研究生,但又不知道考哪个专业好,于是只好在图书馆里大量翻阅人文学科的各类书籍。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猛然发现,美学正是我最喜欢的专业。但是“文革”浩劫以后,当时美学书籍并不是很多,记得对我影响较大的几本书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上、下)和《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王朝闻的《美学概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这些书对我影响特别大,最终使我决定选择美学专业。还记得第一次走进北大图书馆的馆藏书库,看见书库里一排排书架上密密麻麻的书籍,宛若进入了知识的海洋。我真如第一次走进大海游泳,看见浩瀚辽阔的大海一样,甚至产生了一种敬畏的感觉。康德曾经把崇高分为两种,即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北大图书馆海量的藏书已经给人以数量的崇高感,而这些书籍内在的精神力量更使人们由崇敬产生力量的崇高。如同大海里一朵朵浪花,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样,书架上一本本书籍,仿佛也在放射出人类智慧的光芒。
现在想起来,北大人的“一塌糊涂”(“一塔湖图”)将未名湖与博雅塔,还有图书馆联系起来,真是绝顶聪明!不管是未名湖与博雅塔旁边林荫小道上大师们的身影,还是北大图书馆藏书凝聚着先生们心血的结晶,不都同样散发着精神的魅力吗?这种精神的魅力正是北大的灵魂、北大的生命,也是一代代北大人心中永远的丰碑。这种精神的魅力,也正是北大校园中最美丽的风景!
2008 年于燕园
(原载北京大学建校110 周年特辑《精神的魅力2008》2008 年)
目 录
序言:北大最美丽的风景——《自选集》代序
第一辑 艺术学理论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征比较略论
完善美育体系 加强素质教育
关于“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0
关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几点思考
走向跨文化综合研究的比较艺术学
艺术教育 辉煌廿年
艺术教育中国梦
如何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
第二辑 影视学
关于几部影片美学特色的思考
试论现代电影的情节性
惊险片应当有自己的美学追求
——《最后的疯狂》观后杂感
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
——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
百年中国电影期盼第四个辉煌时期
中国大片向何处去
——兼论电影理论应承担的责任之一
电影文学:当前国产大片的致命弱点
——兼论电影理论应承担的责任之二
类型电影: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
——兼论电影理论应承担的责任之三
电视专业化频道与品牌栏目(上)
电视专业化频道与品牌栏目(下)
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上)
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下)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第 届电视剧“飞天奖”评奖综述
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创作与人才培养
第三辑 文艺美学
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
——学习马克思《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体会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看移情作用
——兼与马采先生商榷
忠实与超越
——关于军事文学的美学思考
新时期军事文学中的悲剧美
后 记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 全国文艺界...
2022/10/18 -
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2022/06/21 -
推动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2/03/02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度工作表彰大会暨202...
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