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回在场: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
- 作 者:彭锋
- 出版日期:2016-10-26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190-2167-2
- 价 格:59元
图书简介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24篇,分为哲学理论与哲学史、美学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问题、环境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四个部分。尽管这些文章的论题看似分散,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却有着清晰的脉络。它们都是从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逃离在场的反拨。重回在场,并不是回到西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不是回到无限真实的本质,而是回到有限真实的经验。此时此地有效的在场经验,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审美和艺术是在场经验的确证,因而是对生命力的解放和彰显。
作者简介
彭锋,美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从事美学理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剧本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已出版学术著作15部,包括《艺术学通论》《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中国美学通史•现代卷》《方案:2011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美学导论》《回归:当代美学11个问题》等;学术译著7部,包括《艺术的语言》《美学入门》《实用主义美学》等。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Philosophy East and West,Filozofski Vestnik,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Journa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二百余篇。
目
录
第一篇
哲学理论与哲学史
重
回 在 场
——兼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事实与事件
——从濠梁之辩看哲学之本
牛
羊 之 别
——兼谈从儒家哲学立场对后现代哲学的批判
从“礼后乎”看儒家伦理的美学基础
齐
与 众
——庄子多元论思想及其意义
第二篇
美学理论与当代美学
重提美学的阿基米德点
美的概念分析
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
从身心关系看“虚构的悖论”
在争论中发展的当代美学
美学与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
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
重回在场: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
第三篇
艺 术 问 题
美学与艺术的当代博弈
艺术的终结与重生
“艺术终结论”批判
从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
从艺术的新定义看艺术的多学科研究
第四篇
环境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
环境美学的兴起与自然美的难题
环境美学的审美模式分析
环境美学与超人类立场
自然全美:从科学和美学的角度看
如画概念及其在环境美学中的后果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日常生活的审美变容
后 记
后 记
二十年前开始发表论文,积累下来居然有两百多篇。以前曾经有过出文集的念头,也做过分类整理,但总嫌不够成熟,最终一再放弃。这次翻阅旧文,仍然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但还是决定将部分文章结集出版。幼稚和缺陷,也有真实可爱的一面,同时还可以用来做自我鞭策和警醒。
文集中的第一部分为哲学理论与哲学史,收入五篇文章,它们都是十多年前写成的。2002—2003 学年在韩国成均馆大学访学,期间应邀于十多所大学做讲演六十多次,大部分与中国哲学有关。原计划将讲稿编成一本讲演集出版,后来因事耽搁。时过境迁,今天已没有理由将它们结集出版。那些讲稿后来经过整理陆续发表,引起了一些反响。
《重回在场:兼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原本是在韩国延世大学做的一个讲演,后发表于《学术月刊》2006 年12 期。记得当时在成均馆大学图书馆读到法国哲学史家哈东特(P.Hadot)的《哲学作为生活方式》(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Spiritual Exercises from Socrates toFoucault)一书,兴奋不已。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本文完全是受哈东特启发的产物。我用“重回在场”作为文集的书名,也是想要标明我的哲学立场。我对哲学的兴趣,尽管经历了从现象学到分析哲学再到新实用主义的变化,但多集中在20 世纪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属于重视符号或者语言游戏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以逃离在场或者攻击在场形而上学为己任。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浸染,让我对后现代哲学对语言和符号的迷恋有所警惕。尽管儒道释三家的哲学主张非常不同,但对语言和符号的局限性的认识却高度一致。比如,《道德经》中有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论语·阳货》记载孔子的感叹:“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庄子·天道》记载庄子的论断:“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周易·系辞下》记载孔子的重回在场: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言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禅宗的第一原理是:“第一义不可说。”中国哲学对言外之意的允诺,与后现代哲学对语言和符号的迷恋形成鲜明对照。在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哲学的夹击下,我们很难做出非此即彼的取舍,只能迎难而上,冲出重围,寻找自己的方向。重回在场的呼唤,与德里达对在场形而上学的清算背道而驰。这在当时无论在中国还是韩国,都没能引起共鸣。本来稿子是应一家期刊编辑之约修改出来的,但外审的结果却很不理想,据说有专家对我对德里达的批判不以为然。我只好把它撂在一边,因为那段时间我的中心工作是“西方美学与艺术”的教学和教材编写。三年后《学术月刊》的编辑读了该文,感觉不错,随即发表在该刊上。
《事实与事件:从濠梁之辩看哲学之本》,初稿是2012 年在首尔大学讲演的讲稿“从濠梁之辩看哲学之本”,十年之后加上主标题“事实与事件”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原本是该杂志的编辑约我美学文章,但实在赶不出来,只好拿出这篇旧文交差。不过,重读之后自己感觉该文还是有发表的价值。基于在场哲学或者哲学生活对濠梁之辩的分析,能够较好地打消我们在阅读庄子原文时的一些疑虑。生活哲学与话语哲学之间的区分,由此可见一斑。2014 年安乐哲读到这篇文章后,立即决定将它收入他主编的《庄子与鱼之乐》(Zhuangzi and the Happy Fish, University ofHawaii Press, 2015)一书之中,于是该文有了一个英文版。
《孟子牛羊之别新解》,初稿是2012 年在成均馆大学讲演的讲稿“牛羊之别”,发表时《孔子研究》的编辑建议改为现在的标题。成均馆大学以儒学研究著名,有一个儒教文化研究所,那里集中了不少儒学研究专家,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多半比较保守。我选择牛羊之别的阐释作为讲演主题,有点挑战保守的儒学研究方法的意味。
《从“礼后乎”看儒家伦理的美学基础》是同年在成均馆大学讲演的讲稿,同样具有挑战的意味,后稍做整理发表于《中国哲学史》。
韩国不仅有儒家研究学会,也有道家研究学会。《齐与众:庄子多元论思想及其意义》是在韩国道教学会的一个会议上发表的讲演,后收入该学会的《道家研究》辑刊。
第二部分选了一些美学理论和当代美学的文章。《重提美学的阿基米德点》《美的概念分析》《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从身心关系看虚构的悖论》等文章,涉及我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看法。尽管当代美学的研究集中在对艺术定义、环境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三个领域,但它们都不是元美学问题。元美学问题仍然跟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有关。受到西方现象学和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我将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视为一体两面,它们共同指向一种原初的存在状态。如果一定要给它们下个定义,我们可以将它们联系起来界定:审美经验是主体在无身份状态下的逗留,审美对象是客体在无概念状态下的显现。
《在争论中发展的当代美学》《美学与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全球化视野的美的本质》等文章,主要讨论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美学学科及其研究的问题所发生的变化。从学科角度来说,全球化导致的去中心,会促进美学研究的繁荣。因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学学科的“中心”都不够坚实,换句话说,弱化中心本身就是美学学科的特征,这种原本就有的特征让它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不过,我更看重的是,美学在全球化时代有可能发挥的社会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如何在文化交往过程中克服文明冲突,推动文化欣赏,是当代思想家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似乎正在验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过,从美学的角度看,我们有可能将文明冲突转化为文化欣赏。全球化的进程表明,人类在美的问题上更容易达成共识。这一点已经得到进化论心理学和全球化的产品设计的验证。原本以为没有共识的美的领域,反而更容易形成共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在同一文化圈内部的强共识,在跨文化交往中有可能变成弱共识,进而演变为冲突;在同一文化圈内部的弱共识,在跨文化交往中有可能变成强共识,获得达成宽容。美在同一文化圈内部共识弱,但在跨文化交往中就能体现出强共识。全球化时代体现出来的美的共识,不仅可以将文明冲突转变为文化欣赏,而且构成我们建设适应全球化时代新文化的基础。我们需要从政治的高度,来呼唤一种新的审美教育。
第三部分选取关于艺术的部分论文。我的全部艺术研究,都是在20世纪的艺术新定义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即在认识到艺术是无法定义的情况下去界定艺术。换句话说,都是在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在认识到艺术终结之后去认识艺术的特征。不可定义的艺术,导重回在场: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致无论是艺术史还是艺术理论都无法承担对艺术的全部研究,对艺术的研究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同时,艺术的终结不是宣告艺术死亡,而是宣告艺术的赋魅阶段业已结束,艺术进入了祛魅阶段。能否还有艺术的复魅,不得而知。
第四部分汇集了围绕两个主题的文章,一个是环境美学,一个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我从1997 年开始着手环境美学研究,那个时候翻阅英文美学期刊如《美学与艺术批评》和《英国美学》都能读到不少环境美学方面的论文,它们与我之前读到的美学著述完全不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尤其为卡尔松的敏锐洞见和精确分析所倾倒。我完全赞同卡尔松的自然全美的主张。与卡尔松不同的是,我没有采取科学证明的方式,而是采取美学证明的方式。自然之所以都是同等地美,不是因为它们符合我们为它们量体裁衣式地设计的概念,而是因为它们抵制我们用概念去理解它们,顽强地显现自身。
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关注,源于我2000 年在耶鲁大学图书馆读到威尔士的《解构美学》(Undoing Aesthetics,中译本为《重构美学》)一书。该书给我带来的激动难以言表。当时动过想翻译它的念头。只是考虑到威尔士主要用德语写作,该书中的部分章节是从德文翻译为英文的,而我德语不好,担心无法翻译到位,加上当时读到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觉得也有翻译的价值,于是投入了《实用主义美学》的翻译之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是新实用主义美学的重要主题。由于读到的文献不同,我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趣不在文化批判上,而在美学理论的拓宽和更新上。当代艺术的挑战、环境美学的难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蔓延,促使我们将美学理论从狭隘的学科中解放出来,借用阿莱西的话来说,美学只有在它不被严格界定的时候才有可能。
在如何对待收入本文集中的这些文章上,我有些犹豫:一方面希望能够尽可能地修订、完善,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保持原貌,不要用现在的“老成”来掩饰过去的“幼稚”。正因为有这种犹豫,有些文章做了修改,有些文章没做修改。还有部分文章有些重复的内容,为了保证文章上下连贯,我没有删除,请读者予以谅解。
2016 年3 月24 日于北京大学蔚秀园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 全国文艺界...
2022/10/18 -
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2022/06/21 -
推动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2/03/02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度工作表彰大会暨202...
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