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本书立足于对中国当代舞蹈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主要包括了理论概念的辨析、实践探索的感悟、对近三十部舞剧的观后评论、作者投入到舞剧创作的心得体会,以及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以及舞蹈高等教育等话题的访谈记录。全书六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内容涵盖面广,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可观、可感、可行的舞蹈学文化视野。
目
录
第一编 世纪回响
一、世纪的回眸与畅想
二、理论的收获与成长
三、实践的繁荣与取向
四、少数民族舞蹈的辉映与绽放
五、群众舞蹈的壮大与嘱望
六、中国芭蕾的经典与华章
七、舞蹈诗的窘境与弥彰
八、“中国梦”的号角与热望
九、“一带一路”的视阈与眼光
十、中华舞者们的贡献与昂扬
第二编 传统流觞
一、概念之虞
二、紧箍之困
三、雅乐之鉴
四、唐舞之象
五、非遗之望
六、传统之藏
七、公约之赏
八、生态之彰
第三编 舞评走廊
一、伴着“中华”崛起的一曲颂歌
——舞蹈诗《中华赋》观后
二、精良包装下的深邃内涵
——观舞剧《丝路长城》
三、浪漫情状下的残酷诘问
——观舞剧《朱鹮》
四、品味杨威、品味“梅兰芳”
——观舞剧《梅兰芳》
五、积极探索岭南舞风 倾力研创华夏精品
——看广东舞剧《沙湾往事》
六、厚重的民族图景
——看云南红河舞剧《永远的诺玛阿美》
七、不悔的青春·不懈的奉献
——大型原创舞剧《戈壁青春》观后
八、腾飞的“小白鹭”
九、用舞蹈艺术为英雄立此存照
——舞剧《秋菊传奇》观后
十、咀嚼 感悟 阐发
——看冯琦毕业舞剧《红》
十一、“天团”的状态
十二、我为什么打出 分?!
十三、云南印象
十四、“民歌”两则
十五、这就是“中国的脚步”!
十六、第三次出发
——《东方之爱》
十七、《鹤魂》初亮相 “小将”试身手
十八、用舞蹈书就一个大写的中华
——《兰亭修竹·白鹿原》舞蹈晚会观后
十九、“雷动”十年
二十、中国舞蹈 花开香港
——观香港“舞总”舞蹈诗《缘起敦煌》
二十一、澳门舞看《海上花》
二十二、大气挥洒 经典舞动
——看马约的舞剧《浮士德》
第四编 他山尽望
一、宝岛行走
二、朝韩见识
三、伦敦行动
四、军艺教育
五、共同坚守
六、高教反思
七、收视功劳
八、舞著品味
九、翻译法道
十、学科新兴
第五编 创作回甘
一、故事讲得通 观众看得懂
——舞剧《泥人的事》编剧谈
二、看烽烟起处,桃花烂漫
——舞剧《烽烟桃花飞》剧本创作始末
三、工业题材 步履蹒跚
——舞剧《以梦为花》剧本写作始末
四、爱为东方 爱自东方
——《东方之爱》撰稿过程
五、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舞剧版《丝路长城》的问世
六、萨吾尔登 采风之旅
七、藏区走甘孜
第六编 访谈实录
一、三人谈: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
二、三人谈:关于民族民间舞蹈创作
三、三人谈:向传统致敬
四、三人谈:关于两岸舞蹈高等教育
五、刘凤学访谈
六、关于舞谱话题的访谈
后 记
后
记
午饭去食堂吃饭,碰到心峰书记,坐在了一起。
边吃边谈,他提到正在组织一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博导文库,而且已经完成了数卷,嘱我尽快完成我的那一卷。
初闻这样一个项目,稍感突然而觉得有些压力,毕竟需要30 万字。心峰书记再次解释,这卷书稿完全可以从以往的文字中精选而成。闻此,心便安了许多,不是刚于2014 年完成了四卷本《江东舞蹈文集》的出版么,那套书共计90 万字之多呢,选择其中篇什充实本著应该不太费劲。领了任务,坐在电脑前开始编纂工作。经过两个月的案头,编成了目前这本文集。原以为需要从之前已经出版的文集中选些文字,待完成时,发现自己在那套文集出版之后写成的文字,居然也有了三四十万之多。于是,先前的念头打消:这本文集完全采用全新成果辑成。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世纪回响”中,主要辑录了笔者关于中国当代舞蹈现状发展的一些言论,涵盖面比较宽泛,大都着眼于宏观面的发展状态;
第二部分取名为“传统流觞”,意即从中国传统舞蹈及其演变和发展这样一个角度来展开思考的维度;
第三部分的“舞评走廊”,集中了笔者这一二年来所写的一部分舞评。舞蹈评论工作是笔者日常实施的主要写作形式,由于较为关注现状,又常游走于全国各地完成各种观摩活动,因此,舞评自然就多了起来。目前,研究院的学术视角向评论拓展,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鼓舞,让我更为关注中国舞坛的创作现状;
第四部分名为“他山尽望”,意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义来辑录这几年笔者在舞蹈交流这个领域内写就的一些所见所闻,其内容基本上对应于我不久前问世的四卷本著作——《江东舞蹈文集》之《舞看八方》那一卷,所涉大都为伴随着行走的脚步而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感。另外,由于在篇幅和结构平衡上的考量,有关舞蹈教育方面的一些话题也合并于这一部分之中;
第五部分“创作回甘”中的文字是比较特殊也比较有意思的,与笔者之前的写作颇有些不一样。近年来,笔者先后参与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创作活动,即,为一些舞剧或专题舞蹈晚会担任编剧或者撰稿。这对笔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虽然笔者是一个从实践领域中走出来的学人,早年曾任民间舞教员达八年之久,编过教材、搞过创作,现在得以继续从事实践活动本不足为奇。但毕竟进入舞蹈理论队伍一晃也有近三十年的光景了,时隔多年重返创作领域对笔者来说是又新奇而又觉得奇妙的,当然,过程当中也充满了各种况味。作为一名学人直接介入创作活动,自然是有些优势的,但其中所经历的一些无奈也的确是出乎笔者所能把握的范围的。写戏和写书,于笔者而言,具有同等的意义,看到那些自己笔下的人物立在舞剧舞台上的生动形象时,笔者还是很庆幸自己获得了这样的选择和创造的机遇及其能力,这一领域的工作会时时让我体味到感动和震颤。写这些舞剧时,笔者常常会随着剧中人的幸福而开心,自然也会伴着他们多舛的命运而热泪盈眶。创作,让笔者平静的写作生涯,多了许多色彩。平静的湖面起了涟漪,多了波澜。源于笔者写作的习惯,我会将这些创作过程所感悟到的点滴记录下来。后来读读这些文字,无论是对那些具体的作品还是对笔者个人的感悟来说,都有积极的一面。甚至,笔者可以在这些文字中把许多无法体现在作品中的一些心绪毫无阻碍和保留地表露出来。于是,这些文字成为更好地观赏和理解那些剧作的又一个辅助路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创作活动无疑让笔者对舞剧创作的特有规律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同时也让笔者的理论研究距离实践更“近”。在本书的这个部分中,笔者将自己创作且已经上演的几部大型舞作进行了回顾和述说,透过对于它们的阅读,自然可以得到比作品本身更为丰富的信息。
第六部分“访谈实录”源于笔者本来打算在“舞蹈”杂志上要推出的一个栏目,把它们集中在这里统一发表,倒也形成了一个很特别的系统。只可惜,“舞蹈”杂志最终并没有使用这些文字,这也让我没能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做更多的访谈工作。
感谢这本文集提供的机缘,让我可以将近二年的文字形成了一个新的辑成。看着这些文字,唏嘘还是很难免的。
自1988 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从而正式踏入舞蹈理论园地以来,一晃便近三十个年头了。人生最有效率的三十年就这样如白驹过隙般一蹴而就,自己著述和阅读,记录着这三十年的每一分每一秒,倒是不曾懈怠,也从没敢放松。细思之,同师辈郭明达师、王克芬师们相比,我们这代人是相当幸运的,虽然赶上了“文革”一个尾巴,但更迎来一个让人无比庆幸的时代,能够不断沿着事业的道路不断向前迈进,能够将注意力始终专注到自己的事业之中。无论是身在斗室,还是在域内外行走中,都从没有忘记自己为什么坚持;无论是写、是读、是观摩,都只为了心中那一方纯净的天地。走到今天,虽然身为研究员、博导,但深知自己的不足太多、遗憾太多。叹人生无法重来,否则,我想我或许会更聪明地设计、更从容地应对、更明晰地追求、更有效地获得。当然,虽然不足很多、遗憾很多,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生,一直在跋涉,不曾虚度。
阅历伴着年龄共同增长,在得与失的权衡中度量着人生的滋味和意义,年过半百仍充满冀望。愿在接下来的时日中,让人生那一分特有的悠长得到更为长久的释放。
2016 年7 月20 日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 全国文艺界...
2022/10/18 -
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2022/06/21 -
推动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2/03/02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度工作表彰大会暨202...
2022/02/23